专业号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65年9月经原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的,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1995年以来实施了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简称GEF项目),是以保护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为主的综合性保护区。保护区编制100人,现有职工97人,其中男64人;女33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周至、太白和眉县的交界处,总面积56325公顷,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4572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6%,森林总蓄积705万立方米。秦岭山脉沿东西方向贯穿整个保护区,将保护区分为南坡和北坡。太白山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北坡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4个植被带谱7个亚林带,堪称“活的教科书”、“天然植物园”。区内有种子植物1899种,苔藓植物253种,蕨类植物120种,其中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1种。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太白山有兽类64种,鸟类19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4种,鱼类6种,昆虫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4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本保护区为大熊猫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
    太白山低山区广布黄土,中山区为花岗片麻岩峰岭地貌,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在冰川冰蚀作用下,形成以拔仙台角峰为中心的冰蚀槽谷、冰斗湖、石海、石河、石环等冰川冰缘地貌,是研究古气候、古生物、古土壤、古地理的“地质博物馆”。
    太白山还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保护区内的黑河、湑水河、石头河等数十条河流,为生物资源提供了较好的水文环境,并为关中、陕南的工农业用水和古城西安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以其高、寒、险、奇、秀、雄、古、富饶为特色,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六月天”就在本保护区内。本区以其独特的“太白明珠、拔仙绝顶、平安云海、斗母奇峰”等太白山八景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于区内的道、佛教寺观,不仅吸引着国内众多的游客,而且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同时还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